路與亭 Path & Pavlon
本頁 《亭》,由琚賓為2022年AD CASA所設計。
自古“園林”便為人工之物,而古典園林及中國畫中“亭”的意象是停留,更是人文價值的實現。在My Cs的戶外自然之間,建筑師琚賓以“亭”對自然進行干預,以半透明絹布所形成的朦朧為形式,臨近與對望,圍合與開放,控制與自由,讓時間與記憶、人工與自然對話,揭開看待自然的全新視角。
格物 My Possessons
(從左至右)荊棘孔雀椅,李鼐含設計,來自20C GALLERY二十世紀畫廊;Blade One Meta HiFi 揚聲器,Eric Chan設計,KEF;山脊地毯,富立織錦;Le Bambole組合沙發,Mario Bellini設計,B&B Italia,來自20C GALLERY二十世紀畫廊;Epang阿旁系列咖啡桌及邊桌,陳星宇設計,SINGCHAN DESIGN,來自20C GALLERY二十世紀畫廊;《親密 5》,邵一,鐵塊,15cm(H)x15cmx12.5cm,來自香格納畫廊ShanghART Gallery;Tuareg三維樹杈LED燈,Foscarini,來自Corallo Casa珊瑚居藝術空間;《飛來石》,丁乙,金屬框架和人造絨布,Big 147cmx84cmx51cm,來自香格納畫廊ShanghART Gallery;墻面用材,云裳,東鵬巖板織物系列。
對物我關系進行處理,將“物”置入看似日常的客廳空間,形態以自然為靈感之物提示人工與自然的模糊邊界。
格物 My Possessons
(從前至后)Scarpa Style Black Dining Chairs黑色餐椅套組,來自HA Design Centre;Flora Table 280干花樹脂餐桌,Marcin Rusak設計,來自CoBrA GALLERY眼鏡蛇畫廊;《不姜》,王紫(笠·Hanagasa Flora)創作。
“物”在此以植物及其盎然生機作為借代,由475千克生姜堆疊而成的創作象征著眼、耳、鼻、舌、身之實感,向陽而生的花朵仿若家的生命姿態。
格物 My Possessons
彩色陶瓷花瓶、金色餐具及花瓶、Cilla Marea系列餐具,意大利藝術家Pietro Sedda設計, 盧臣泰Rosenthal; 大漆花瓶器具, 乙桼YQ Lacquer。
《工作3號》,邵一,鋼化玻璃、UV 膠,畫框 32cm(H)x37cmx6cm,來自香格納畫廊ShanghART Gallery。
步入鏡像空間,見“我”于日常物件的層疊之中,斷舍離或戀物惜物之間究竟是否有一種平衡?物欲是否終將化為烏有卻又隱隱含光?
正心 My Minds
方管鐵藝自在鉤燭臺,杜東宜設計,觸造;桌上及窗邊的盆花作品,王紫(笠·Hanagasa Flora)創作;老木桌板,臻藏古木;其余的老物件、茶器、花瓶及飾品均為私人收藏。
Tokyo Chaise Longue東京躺椅及Tabouret Mèribel矮凳,Charlotte Perriand設計,Cassina;三頭落地燈,Angelo Lelli設計,Arredoluce,來自20C GALLERY二十世紀畫廊;墻上的作品為《墨燭3》,梁紹基,宣紙上水墨,45cm(H)x145cm |亞克力框 47cmx147cmx9cm,來自香格納畫廊ShanghART Gallery;極晝之光,雷宇凡設計,佳布爾藝毯;LSX II 無線 HiFi 音響,KEF;空間中的兩百余冊書籍由Jetlag Books為2022年AD CASA所策劃。
家承載著心的安住。以“茶、畫、書、禪”的正心途徑到達“我”的心靈自省。在此,空間與空間之間的游走再次呼應園林中的行走,心之所向,移步易景。
修身 My Bodies
(從左至右、從上至下)遠處的雕塑作品《行走Walk 2022》,蘇暢,麻、鋁、石膏,205cm(H)x50cmx76cm,來自香格納畫廊ShanghART Gallery;大型裝置《泡沫墻》,劉建華,瓷,(單個)36cm(H)x71cmx45cm,來自佩斯畫廊;Ercole e Afrodite Cabinet Composition 1“大力神”柜,Driade Lab設計,Driade,來自GDD;手工玻璃臺燈,MAZZEGA,來自20C GALLERY二十世紀畫廊;花藝作品,王紫 (笠·Hanagasa Flora)創作;Tooth Stool牙齒形狀矮凳、Knead Lounge手捏痕跡休閑椅,Steven Yeung設計,Kar Furniture;云霧,雷宇凡設計,佳布爾藝毯;清源折疊衣掛,璞素PUSU;繁床品,寐MINE。
這一空間正欲探討身體的“我”與“家”之間的親疏關系。在此,物件被賦予身體形象的隱喻,無論溫潤的線條和質感,抑或刺激身體感知的棘刺,在輕且重、重而輕的語境之中,“我”達到了安住的狀態。
向往 I Am…
(從左至右、從上至下)Knead Screen手捏痕跡屏風,Steven Yeung設計,Kar Furniture;《重疊(Overlap)》及《出口(Way Out)》,蘇暢,麻、石膏,100cm(H)x75cmx30cm;鋼、麻、鋁、石膏,125cm(H)x40cmx30cm,來自香格納畫廊ShanghART Gallery;長達6米的植物裝置《不催》,王紫(笠·Hanagasa Flora)創作,以60千克的皂角刺人工拆解重構而成;大型裝置作品《天璣-出/入》,林延,宣紙,尺寸可變,來自獅語畫廊Leo Gallery;墻上的投影作品《窗簾的影子》,梁玥,單路視頻,無聲、彩色、高清,10 分13 秒,來自香格納畫廊ShanghART Gallery。
《鬼谷子》,梁紹基,蠶絲、鐵絲,尺寸可變,來自香格納畫廊ShanghART Gallery;LS60 Wireless 無線 HiFi 音響,KEF;地面用材,時光理石,銀漆,東鵬巖板。
通過一段靜謐的通道,紙張輕撫著身體,心靈獲得洗滌沉淀。隨后來到一方四水歸堂的“向往”空間,四面被朦朧包裹的一方淺水上映照的是“我”,也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