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葉裕清,1962年出生,為青聿頁室內裝修設計公司總監,早期在臺北從事家居采購,2005年成立曼谷的Eugenia Hotel及Cabochon Hotel,近期設計臺北西門町的AMBA酒店、MAJI MAJI集食行樂(詳情請看《集食行樂》p172)等多家商業空間。愛吃的葉裕清也與好友開設天命庵餐館、Butcher‘s Kitchen牛排館以及POPEYE波派地中海料理,并自己研發菜單。圖中的紅色古董老爺車的出廠時間與他女兒的出生年份相同。
一身黝黑膚色配異域風情的裝束,再加上那率性自然的表情,臺灣設計師葉裕清總是讓人誤解為原住民或是東南亞人。2000年,為方便熱愛唱歌的父母親而搬到臺北市區,在短短一周內找到這幢獨棟房子。“這原是1962年蓋的老房子,我嫌結構不好,結果把整個房子拆到只剩下柱子。”從建筑外立面到房屋的內部結構,你很難看出這個家竟是新蓋的。“我喜歡老房子,所以自己蓋‘老’房子,準確地說,是我的設計跟古典語匯很接近。”這一點,從他在曼谷建造的The Eugenia酒店和Cabochon公寓酒店,就已可見一斑。無論是前者的南洋殖民風格,還是后者的上海老租界風格,葉裕清徒手畫龍,將“老”發揮得淋漓盡致。
他與曼谷的緣分得從1997年說起,一次父親請他去曼谷的公司幫忙,他卻因為這里美好的天氣、食物與當地人而就此留了下來。
十多年來,臺北竟也鮮少回來,“Cabochon酒店原是我為自己蓋的房子,但是自己住太大了,不如分出去做酒店。”也因為這間曼谷酒店的成功,打開了他在業界的知名度。“不過,我的設計沒有一絲‘泰式風格’,更多的是東西結合。曼谷的寺廟和皇宮都很漂亮,但其外來文化也很吸引人——有些建筑的屋頂是泰國傳統的三頂尖,下半身則是歐洲樣式,矛盾中蘊含協調。這正是現在的我。”在進門處的用餐空間里,一盞巴洛克風格吊燈足夠吸引眼球,底下的中式古董實木餐椅與大圓桌卻更帶來歸屬感;挨著的開放式廚房用的是美國Wolf品牌的工業風格專業灶具,看似反差的單品在這個空間里就是可以自然相融。
葉裕清并非科班出身,他說自己的設計都是“看”出來的,“我是個視覺動物,飛機上我是邊看電視邊翻雜志,沒內容的電影也愛看里面的場景和人,旅行時也一定不會錯過任何有意思的建筑。”這些積累使得他只做需要“美的把關”的家,空間規劃固然重要,裝飾布置亦不可放松。
譬如他自己這個家的格局就不一般。進門得經過一條廊道才可到客廳和其他私人空間,這與任何歐洲和中國的老房子相似。“我喜歡獨立、可以鎖起來的客廳,沒有隔間的客廳對我來說只是個通道。”在這條短短的廊道上面,你能清楚地看到葉裕清和父親的收藏,“廊道能展現出這個家的個性,它又如收藏室。同時,它還能讓人對那關上的空間產生幻想和好奇。”在這一室兩廳的空間里,有太多珍貴的寶貝,而絕大部分都屬于父親日積月累海淘來的古董家具、家飾和藝術品。“我從小就喜歡跟父親逛古董店,可能也正因為遺傳了這種基因,我只喜歡老的東西,車子要買古董車,衣服要穿Vintage,就連品牌出的新品都要買復古版。”
父親愛“買”,兒子愛“擺”,葉裕清的家因此而豐富且常變。“我朋友笑說來我家得用爬才能進去,有時候家里的東西真是多到沙發都得立起來擺。但我就是喜歡這種很擠很亂的感覺,這才是最真實的。”曾做過家具采購的葉裕清其實自己也是愛買成癡,他擁有20多張床架、上百件柜子和箱子,小家飾更是數不勝數。有時候逛店看到好東西,或是適合朋友、業主家的擺設品,他總是先下手為強,現在他客廳里的孔雀模型和臥室里的匾額就是這樣得來的。相較之下,白色浴室多少就成為留白之所,中間的橢圓形浴缸是葉裕清在歐洲老酒店里得到的靈感,白色瓷磚雖然不時髦,甚至有些平價,卻相當耐看。三面墻上分別掛著針灸和骷髏圖,還有各種動物標本和石像……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家從來不可一蹴而就,世代累積才造就了這個獨特之家。
photographer 雷壇壇
stylist Patricia Ketelsen
writer & editor Jovier Chien、Scarlett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