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法國駐滬總領事館總領事盧力捷(Emmanuel Lenain)和夫人佳士得中國瓷器與藝術品部國際主管羅拉(Géraldine Lenain)。盧力捷一家于2010年12月搬到上海。他們在很多國家都生活過。曾先后被派駐巴黎、紐約、北京和華盛頓。盧力捷和羅拉很尊崇中國文化和藝術。
上海淮海路領館區,矗立著一棟掛有銅牌的歷史建筑。建筑藏在高墻之后,由黑色金屬大門守衛,時常有路人會好奇地駐足、細看上面的中、英文內容。建筑外觀由新古典主義廊柱、弗蘭德屋頂、意式陽臺、阿爾薩斯陶藝和中式庭院共同組成,這棟“混血建筑”彌漫著地中海風情、又融合了一定的亞洲元素。
巴賽別墅始建于1921年,由來自義品放款銀行的建筑師設計。別墅名字源于它的第一位主人——法國外匯經紀人Lucien Basset。1934年的危機使得巴賽把房產轉讓給當時處在事業高峰期的金融及地產巨頭Frank Jay Raven,周圍街區的社交圈正是吸引他的原因。僅僅兩年后,這座建筑就先后變成了西班牙總領事館、韓國總領事館和法國商務領事的住宅。1941年又被江南天主教會購得,之后一直為中國住戶所使用,直到1980年法國政府租下成為總領事的住宅。幾任領事之后,別墅迎來了新主人、法國駐滬總領事盧力捷(Emmanuel Lenain)、夫人羅拉(Géraldine Lenain)和他們的4個兒子。盧力捷一家如同這棟別墅一樣,融合了東西方兩種風格。盧力捷和羅拉(佳士得中國瓷器與藝術品部國際主管是她更廣為人知的角色)在很多國家都生活過。2010年12月來上海前,曾先后被派駐巴黎、紐約、北京和華盛頓。
盧力捷和羅拉很尊崇中華文化藝術,也非常喜歡官邸保留的各種痕跡,“上海的特色之一就是東西方的互相融合,”盧力捷說道,“這也是20世紀20年代時上海迷人的原因。這里有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各種各樣的時尚和風格在這里交匯。”
剛搬進來時,他們很樂于發現這棟房子的每一段歷史。羅拉發現了第一位主人1920年代的家庭照,就去各個房間尋找彼此間的前后變化。出乎意料的是,她發現這么多年以來別墅并沒有發生特別多的改變。“看看老照片就知道,很多原有的元素依然清晰可見。雖然煙囪已經停用了,但還杵在那里,連暖氣都在。”
盧力捷夫婦意識到從未有人深究別墅的歷史后,決定出一本書,書名就叫《巴賽別墅》(La Villa Basset),圖文并茂地展示了別墅的曾經。“我們組了一個有中國和國外專家的團隊,翻遍了上海的政府檔案,”羅拉說,“很多人從年輕時就路過這里,但不知道房子屬于誰,甚至對它一無所知。有個人小時候就住在隔壁,卻不知道這里都發生了什么。而通過這本書能了解很多。”
現在,別墅作為總領事官邸,發揮著自己的功能。一層是接待室(餐廳、沙龍、圖書館、外廊和雞尾酒吧);樓上兩層是為國賓準備的客房和盧力捷一家的私人區域。住進來以后,羅拉逐漸明白了如何根據生活需要調整空間,讓整棟房屋更有家的感覺。
盧力捷夫婦經常在別墅招待來客,去年一共有6000名客人來過這里。“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動,”羅拉說,“小型的早餐會、20人午宴或是300人的雞尾酒會。”她發現客人喜歡這里的傳統油畫、陶器擺件和家具。“中國客人尤其喜歡這些,像是兩個不同國家文化間的融合和對話。有趣的是,因為文化和生活習慣的關系,一般歐洲人喜歡紅色沙龍,中國人則喜歡類似圖書館、接待處這種比較正式的區域。”
別墅內部裝修以歐式為主,但同時保有濃厚的中式色彩。“每到一處,我們都希望住的地方能夠有我們的特色,這帶給我們家的感覺,雖然這里是已經裝修好了的。”羅拉說。例如盧力捷一家的收藏包括拿破侖式座椅、歐洲購置中國陶像、北京購置的沙發等。“有些擺件是我們從歐洲買的,有些是在中國買的,完全的東西結合,”羅拉說,“不管走到哪,它們都能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
花園不僅令人心曠神怡,還能舉辦近千人的派對,這是它成為上海最大的宅邸的原因之一。精心修剪的草坪、茂密的綠植、蜿蜒的小徑、竹子、石頭和猶抱琵笆半遮面的綠廊等等,近一個世紀以來,始終如一。羅拉回憶起一位幼時曾在這里生活過的朋友,“他搬走時只有8歲或10歲,他那時經常在園里玩耍,至今仍記得這里彎彎曲曲的小路和捉迷藏的樹林。七十年后,這里依然如故。”
photographer Johan Sellén
stylist Patricia Ketelsen、Judy Zhu
writer Sharon Leece
editor 夏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