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渴望一個更有隱居感的地方。”從作詞人、商業唱片經理人、藝術收藏家,到選秀節目的明星導師,臺面上的姚謙總是眾人矚目的焦點。但私底下他熱愛獨處到幾乎零社交的地步,也是出了名的。最近,他更是徹底搬離臺北市區住了10年的家,在近郊的山上覓得一處獨門獨戶的清靜地,遠遠地離開了整座城市的喧擾。
“這里有我要的安靜,和人保持一定距離,現在的我更關心生命存在的本質。”已過知天命之年的姚謙不再以追求時髦為要務,住到山上來,他更渴望自然——南極的冰川、非洲的草原、以色列的沙漠......都列在他旅行夢想的清單上。最近他才剛從博茨瓦納歸來,“獅子就在我眼前上演著捕殺斑馬的真實秀,這就是生命最本質的狀態啊。”
雖然以作詞聞名,但真正的姚謙卻是不折不扣的“視覺動物”。從小就喜歡美術的他,不是就讀于音樂學院或文學院,而是貨真價實的“工業設計”系畢業生。所以他喜歡收集藝術品,曾經的家里更是掛了滿滿一屋子。但現在他不得不“忍痛割愛”:“我想回到居家的氛圍,不再像畫廊掛畫......”過去客廳那一大片掛滿藝術品的墻不見了,藝術現在更自然地融入在他的生活場景中。從玄關開始,知名藝術家名和晃平的動物系列作品嵌在白墻里干干凈凈;走進客廳,腳下的大片中國藍花鳥地毯是清代的老收藏;在餐桌前一坐,陳文驥的極簡風格畫作正赫然眼前......“只有在最細微的地方,才能凸顯出一個人對于生活的審美眼光。品位是一種通過學習實踐后的感悟表現,更是最接近心靈深處的行為。”誠如姚謙在《品味》一書中所言,而他則以自己的生活具體展現著“生活即品位,創作即生活”的真義,這也正是年紀帶來的智慧。
或許也因為更貼近自然,他開始閱讀大量環保建筑書籍,也更學會用設計來還原生命的本質。在與長年合作的室內設計師林謙宏討論后,姚謙選擇保留這里原本的所有結構,而整個裝修也以實用性為主。樓梯間的墻面以回收來的木板拼貼而成,地面則鋪設了回收木屑制成的合成地板,它們既保有自然原木的質感,又便于清理,而稍帶的一點仿古感則跟他要的氛圍十分契合。廚房以深色為主,其他空間則完全漆白,他說這讓居住其中更能感到沉靜的妙處。
沿著樓梯上去,樓道全為書柜和藝術品占據著,仿佛一家垂直畫廊,這份文藝情懷到底還是擋不住的。想當年辭掉第一份工,在家中病休的半年里,他每天要看至少兩部電影,還伴著大量閱讀,這些累積不僅化為之后筆下的戳心詞句,更成為伴隨一生的起居習慣。至于對繪畫的愛好則放到了頂層的工作室里。這里堆疊著各種藝術品,而姚謙的主臥室則悄悄藏在這藝術的閣樓中,得穿過暗門、拐過更衣室,推開天花板、爬上樓梯方能到達。說是主臥,其實不過20平方米大,放下一張雙人床就滿了。姚謙自己卻安心于此,他說:“睡覺是件純粹的事,只需要我珍愛的藝術相伴就足夠了。”劉野所繪的張愛玲、一生只有20多件作品的女藝術家丘堤的《月季與漆盒》、王光樂的小稿,當然,常玉的畫必須擺在床頭......“這些作品,偏敘述和文學性,不是什么大理論的東西。”這的確是姚謙,在音樂圈里,他和李宗盛是公認最懂女人心的作詞人。但李宗盛是從男人的角度寫女人,而姚謙是從女人的心里寫女人。而這間閣樓之屋關住的,正是那個充滿靜靜的理想主義和害羞的美的姚謙。
活過半個世紀,頂著音樂人和收藏家的光環,接下來姚謙不打算再重復自己的軌跡,他想或許寫一本關于自己藝術生活的散文集更好?或者創作更多的戲劇與小說也不壞!眼下,他正在寫一部關于中年人的愛情小說,“誰說過了中年,人生就沒戲了?誰說到了中年就沒有情歌可唱了?”寫過那么多纏綿情歌的姚謙可不這么想,只要他的筆還能寫,感情就還活著,即使情歌停了,人生的下半場也還有千百種好好活著的方法。“人活著,就好好去‘糟踏’、去試、去享用!”姚謙正是用自己的精彩人生給了大家一個淋漓盡致的榜樣。而現在他告訴自己要更靜一點、慢一點,就如他在10年前給孟庭葦寫的那首《靜靜的生命慢慢的河》:“有太多的事不舍得,所以我們才等等等的逗留。但是時間從不守候,從來不因為躲躲躲而跳格。”現在生活于他,就像面前的小河,不快不慢不緩不急,穿過田野山頭的轉折,用自己的節奏慢慢流......
photographer:雷壇壇
stylist:Patricia Ketelsen
writer:柯維玲、陳思蒙
editor:陳思蒙、Jovier Ch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