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Lilian Ye,新加坡華裔,在上海居住了20年,會說一口流利的上海話。2012年創建了自己的市場調研公司,和德國丈夫Nils一起養育著4個孩子。
長日將盡,從忙碌了一天的浦西辦公室離開,驅車半個多小時,穿過過江隧道,開回浦東的家,拖著疲憊的步伐踏響連通車庫與客廳的第一級臺階,Hayden就會邁動一雙小腿焦急地向她的方向奔來,一邊甜蜜地呼喚著“媽媽,媽媽”,這是Lilian一天里最真切的一刻,就好像完成了某種驅除一切煩惱的儀式,“噢,終于到家了。”
兩歲的小兒子Hayden就是這座房子里的“結晶”。當初Lilian和德國丈夫Nils、3個女兒住一幢200平方米的二層小宅,補習老師來上課,夫婦倆就不得不讓出工作臺;大女兒彈鋼琴,小女兒卻要做功課;于是買下了現住小區里面積最大的一棟,豪擲500萬裝修,把天井、游泳池和一部分院子都加蓋成了住宅,一口氣將300多平方米擴建到了800多平方米,“住家附近沒有什么兒童娛樂設施,就在家里多開辟一些游戲場地。”
地下室就是孩子們的“快樂天地”:迷你圖書館里一整排的書架上堆放著孩子們愛看的書籍,另一排柜子里滿是手工用具、材料,孩子們就在這里讀書、寫字、畫畫、做手工、給朋友的生日禮物做漂亮的包裝;落地玻璃窗外的院子鋪著戶外木地板,秋千、滑梯、野餐桌一應俱全......
孩子們終于都有了自己的房間,8歲的大女兒Arianna做著明星夢,渴望有一天進軍好萊塢;7歲的二女兒Kira喜歡動物,最期待每年回德國過暑假去鄰居家的牧場騎馬、擠牛奶,一心想成為獸醫;最愛臭美的4歲小女兒Hana是典型的“小公主”;牙牙學語的Hayden還比較黏人,孩子們個性各不相同,在他們的房間里卻還看不出很多端倪,“等他們長大,按自己的興趣去布置”,Lilian毫不糾結地放棄了母親的“霸權”。
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每張小床下都壓著36枚銅幣。朋友Edmond是位民間風水師,Lilian把取經所得整理出了一套可操作的法則:北和東是好方位,人來人往比較有利,于是房門、過道都改向朝北或朝東,多放綠植生養吉氣;西南角“絕命”,就放一張素色茶幾,保持清爽利落;不好的方位設計成儲藏室、洗衣間和電梯房;房子缺金,在MandyYu處定制完大件家具之后,Lilian在淘寶上海淘了不少裝飾品,“金色實在俗氣,金屬物件我就用銅代替,掛毯、地毯等軟飾我就選
用土黃等接近色,”Lilian興致勃勃地說,“我自認對時裝沒什么感覺,但很熱衷家裝,最愛囤白色毛巾和床單。那時候我和Nils一起在淘寶和eBay上挑選家居飾品挑得不亦樂乎,他連在德國開的車子都是eBay上買的。”
“房子大了,其實最擔心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會變遠”,獅子座的主婦也頗有“心機”,除了不能拆除的承重墻,一層幾乎變成了一個大敞間:開放式的廚房,她做烘焙、晚餐的時候,孩子們可以一起幫忙,或者就在眼前玩耍;客廳盡頭窩于一隅的書房是夫婦兩人的工作室,承重墻上鑲了一塊狹長的透明玻璃,“孩子們在客廳玩的時候,透過玻璃正好可以看到他們。”
“孩子我是完全散養型的。”Lilian直言不諱與全職主婦、獨生子女父母很難找到“共同語言”,“她們把食物煮爛,一點一點壓成泥,喂給孩子吃,我做不到。我們家的規矩是6點開飯,烤牛肉、烤雞、意大利肉醬面,簡單起來就是三明治配牛奶,或者煮一鍋西紅柿、胡蘿卜牛肉湯配面包,7點孩子們自己收拾桌子,錯過飯點就只能餓肚子。”
從小家境并不富裕,深諳自力更生才是硬道理,“我要教會他們道理,不縱容他們撒嬌,獨立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這位屬虎的“虎媽”陪伴孩子的時間并不多,工作日里一天充其量也就是一到兩個小時,“我不是可以做全職太太的那一型,事業對我很重要,但我覺得只有做好自己,才能做一個好媽媽。比起時間的長短,陪伴的質量更重要,當我和他們一起玩耍的時候,他們知道我的整個身心都和他們在一起。我有潔癖,就發明了一個特別的‘游戲’,全家一起打蚊子、撿地上的碎發,根據數量發獎勵。他們贏了零花錢自己買書,買玩具。”有人說,生個孩子能夠治好文藝女青年的“病”,感性的Lilian自創了一套自己的“實用主義”。
photographer:雷壇壇
stylist:Judy Zhu、Patricia Ketelsen
writer:Alla
editor:Ting